現在我們要繼續講述主耶穌第四次受審判,也就是天亮後在猶太公會前再次受審判的情形。(路22:66-71. 太27:1. 可15:1)。
猶太公會雖然已在深夜的初審中,判定了耶穌死罪,但這樣的判決仍然是沒有效力的。因按照猶太人的律法,是不可以在夜間審判犯人的,而且夜間出席公會會議的議員也不足法定的人數。因此,『天一亮,民間的眾長老,連祭司長帶文士都聚會,把耶穌帶到他們的公會裏』,為要對祂進行一次正式的審判,以最後判定祂的死罪。(路22:66)。
該亞法和公會領袖們從深夜的公會初審中已經得出經驗,要在猶太公會中定耶穌死罪是很容易的,祗要迫使祂當眾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就可以強加以『說僭妄的話』,『褻瀆上帝』的罪名,而判定死刑。(參約19:7)。但他們也知道,說僭妄的話,褻瀆上帝的罪名,在羅馬政府看來是沒有政治意義的,是構不成死罪的。因此他們現在策劃改變一種問法,想要先迫使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基督是希臘文的譯音,相當於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意思是受膏的君王)。雖然他們自己明知主耶穌自稱為『基督』的含意是宗教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況且猶太人自己千百年來也一直在盼望彌賽亞基督的來臨。然而現在他們為了謀害主耶穌,竟不惜出賣、褻瀆他們自己所仰望的基督的尊名,並不擇手段地陰謀誣告耶穌企圖推翻羅馬的統治,自己作猶太人的王。於是他們懷著這樣的毒計,假惺惺地對耶穌說:『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路22:67)。
主耶穌知道他們的陰謀,起先未理採他們,因他們對此問題並非沒有得到足夠的亮光,甚至就在深夜的審判中,該亞法不是也已當眾問過祂『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嗎?祂豈不也已作了明確的回答嗎?但由於他們繼續逼問祂,祂懷著沉重的心情回答並勸戒他們說:『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我若問你們,你們也不回答。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上帝權能的右邊。』(路22:67-69. 參歷代願望722頁)。
主耶穌說這番話時,很為他們心靈的剛硬不化而痛心。雖然這樣,主說這些話仍然是為了光照他們黑暗的心靈,感化他們剛愎的心地,盼望他們能因此相信、悔改而得救。
主說:『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這對他們惡意的不信和殺害主的陰謀,乃是一種出自心靈深處的責備。不是嗎?主以往三年多來不斷來往於猶太各城鎮鄉村之間,到處傳道教訓人,醫治百姓各樣病殘,趕逐污鬼,使大麻瘋潔淨,使瞎子看見,使瘸子行走,使死人復活。主藉著祂的一切教訓神蹟,不斷宣示並證明,祂就是那應許要來的基督。然而這些猶太公會的領袖們仍然頑固不信祂,甚至現在竟想以此誣告、謀害祂。這真是一種何等惡毒的不信和陰謀阿!
主說:『我若問你們,你們也不回答。』主說這話也是有根據的。就在三天前,主耶穌在聖殿中傳道、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長老和法利賽人差派幾個人來試探耶穌,問祂『納稅給該撒(羅馬皇帝)可以不可以?』想要抓祂的話柄,陷害祂。以後又有撒都該人前來就死人復活的事問難祂。主耶穌智慧的應答,使他們找不到任何的話柄,並堵住了他們的口。(太21:23. 22:15-22. 23-25)。隨後,主耶穌也問法利賽人一個問題,不是為了試探他們,也不是為了難倒他們,更不是為了陷害他們,而和他們惡毒的存心恰恰相反,乃是為了光照拯救他們。主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祂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祂為主,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大衛既稱祂為主,祂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祂甚麼。』(太22:41-46.詩110:1)。
其實主耶穌問法利賽人的問題中帶著很大的啟發性,並且問題的本身就包含著很大的亮光。如果他們肯不懷成見,虛心思考耶穌所發的問題,他們就將看明預言中的基督本具有神人兩性。就基督的人性來說,祂乃是『大衛的子孫』。(耶23:5-6. 亞6:12-13.賽9:6-.)。就基督的神性來說,祂本是『全能的上帝』(賽7:14. 9:6-7.詩45:6-7.亞13:7.賽5:2),是上帝的兒子(詩2:7,12),是大衛所仰賴的主(詩110:1)。如果他們真正明白並相信這一點,他們就不至於因『大衛的子孫』基督自稱是『上帝的兒子』,而斥責祂『說僭妄的話』,並要加以殺害了。(約10:32-39.約19:7.太26:63-66)。相反,他們倒要看出,這正是基督所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從而也就更能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了。可嘆,由於他們心懷屬世的偏見,頑固不信,他們就不願認真思考耶穌所發的問題,也不願從聖經預言中尋求進一步的亮光,於是他們全都成了『啞吧』。『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主現在重提這事,也是為要幫助他們再一次回憶,並思考祂三天前所發的問題,為要光照他們,信而悔改,得蒙拯救。
主接著又說:『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上帝全能者的右邊。』主在此又一次自稱為『人子』。主既是神子,也是人子;既是神,也是人。祂乃是具有神人二性的基督。『從今以後,人子要
坐在上帝全能的右邊。』這正是基督從死裏復活,升天後所要實現的事。上面的預言中也早已指明這一點,當主復活升天後,『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110:1)。主說這些話,是要他們明白預言中的話,都將完全應驗在耶穌身上,並希望他們能因此信而悔改,接受主永生的救恩。
主耶穌這些出自肺腑的光照、挽救他們的話,本該激發他們的天良,打動他們的心腸。然而他們的心靈已是何等剛硬,不但對祂的話無動於衷,而且繼續存心積慮地想要抓住耶穌的『話柄』,陷害祂。他們感到耶穌以上的回答還不夠直接了當,未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不過總算已經默認自己是基督。於是他們又進一步問起另外一個老問題,想讓祂再次當眾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扣上褻瀆上帝的帽子,而定以死罪。正如經上所記:『他們都說,這樣,你是上帝的兒子麼?』主耶穌為了不給他們留下任何懷疑不信和毀謗的藉口,就再一次明確回答他們說:『你們所說的是。』
於是又像猶太公會夜間的初審情況一樣,大祭司和猶太公會的領袖們,又以耶穌的這一句話作為定祂死罪的根據。『他們說,何必再用見證呢?他親口所說的,我們都聽見了。』(路22:70,71)。他們就這樣地強詞奪理,不顧事實地又一次定了耶穌的死罪。接著在公會領袖們的示意之下,暴徒們又公然地對主耶穌進行了一系列惡毒的侮辱、折磨和毒打,比以前更甚。甚至祭司和猶太官長們也都參加了辱罵主的行列。撒但正在背後煽動他們,想藉此激動耶穌發怒,對他們說一些急躁不忍耐的話,或產生仇恨報復的意念。若是這樣,耶穌就有了罪愆過失,我們罪人也就要永遠滅亡了。但感謝主,祂為了憐愛罪人,挽救仇敵,為了我們能得救的緣故,祂甘願忍受了這一次次的殘暴和羞辱。
猶大上吊自殺
在主耶穌受審判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觸目驚心的事,我們也在此順便作一介紹。如經上所記:『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們說,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你自己承當罷,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裏,出去吊死了。祭司長拾起銀錢來說,這是血價,不可放在庫裏。他們商議,就用那銀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為要埋葬外鄉人。所以那塊田直到今日還叫作血田。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他們用那三十塊錢,就是被估之人的價錢,是以色列人中所估定的,買了窯戶的一塊田,這是照著主所吩咐我的。』(太27:3-10)。
另一處記著說:『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著他們那裏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徒1:18-19)。
關於猶大的後悔自殺,我們須有正確的理解。猶大的『後悔』,並不是出於內心深處對於罪惡本身的深切痛悔。如果他真是為罪惡的本身而哀慟、憂傷和痛悔,就必定會得蒙聖靈的安慰和赦罪的平安。正如基督親口所應許:『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 這樣他就絕不至於絕望自殺。相反,他卻要以更深切的悔悔改,更奮發的熱心,來挽回自己過去的罪惡,並報答主的赦罪救贖的洪恩大愛。正如使徒保羅某次向哥林多教會所指出的真假兩種悔改的表現:『如今我喜歡,不是因你們的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的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7:9-11)。
顯然,猶大的『後悔』並不是為罪惡的本身,而卻是為罪惡的後果。他實際上是為了今世的身敗名裂,和原有跟從主的野心奢望的破滅,以及對未來的恐懼而『後悔』,因此他並沒有『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而卻是陷入『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還有一個問題需加以說明的,猶大既然是事前存心積慮地出賣了主,為甚麼後來看到主被定死罪時又後悔了呢?要真正理解這一點,就需要正確理解他平時一貫的為人和此次出賣主的動機。
猶大過去也曾受到主愛和真理的感動,甚至也有品格改良的願望,祗是可惜他始終沒有完全悔改、獻身歸主,也始終沒有放棄世俗的野心和貪財的慾望。他深受祭司、長老和文士對彌賽亞使命的錯誤見解的影響,以為基督到世上來,必要推翻羅馬的統治,復興以色列國,而登上大衛的寶座為王。因此他主動爭取成為十二門徒之一,盼望以後在基督的國裏能佔居高位。及至後來,他看出主耶穌基督所要建立的國度不是屬地的,而是屬天的,他對主的使命便開始感到失望,對主的見解也產生抵觸的情緒。但由於看到主不斷施展的神奇大能,以及百姓熱烈擁戴主的情形,他仍幻想有朝一日主耶穌基督仍要登上大衛的寶座。甚至後來他竟採取人的手段,想要強迫基督作王。例如主耶穌施行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蹟後,猶太人強迫基督作王的事,就是由猶大發動的。(約6:15.太14:22,23. 歷代願望728頁)。由於主耶穌堅決抵制和排除了這一事件,也使得猶大更感到失望和不滿。
猶大的世俗野心還表現在他經常在門徒中間爭取為首為大。如晚餐時他就爭取坐在主的旁邊(約13:23-26)。門徒中間究竟誰為大的爭論,大半都是猶大所煽動的。
除世俗的野心外,貪財的慾望也是猶大的一個致命的弱點。他因負責管理耶穌和門徒的經濟收支,經常帶著錢袋,但他卻『是個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12:6)。
猶大和其他門徒還有一個根本不同之點。其他門徒在追求成聖的過程中雖然也會有不同的弱點暴露出來,但他們一旦得到真理的光照,感受到主愛的勸責,或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後,就會立刻向上帝認罪、懺悔、自責、懇求赦免和改正。並且他們也是天天在上帝面前悔改認罪,懇求上帝的赦免,並靠上帝的恩助不斷追求完全成聖。而猶大的情況卻完全不同,他不願意放棄世俗的野心,不願和貪財的慾望作斗爭,不願靠主恩助,謙卑悔改,追求離罪成聖。特別是後來當他的罪惡受到真理的光照,或主愛的勸責後,不但不自卑認罪,而還要硬心抗拒,甚至對主的勸責產生仇恨、報復的意念時,他的靈性情況就完全墮落了。
其實主平時幾乎沒有責備過猶大,而主最愛的三個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倒屢次受過主愛心的責備。(參太16:21-27. 19:27-20:16.路22:31-34.路9:51-56.太20:20-28)。但他們雖屢次受到主的責備,但他們愛主的心反倒更深了。他們都切願按照主的教訓在心靈品格上追求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其他眾門徒也都是一樣。
例如當主耶穌受難前夕,最後的晚餐時,起先門徒心中也有驕傲、紛爭,不願謙卑地為其他弟兄洗腳。但當主耶穌起來洗他們的腳時,他們中除猶大外,每個人都深深自責、認罪、悔改,於是他們的心靈就被主恩立刻潔淨了。主也知道祂門徒的心靈情況。主在洗他們腳後,滿懷信任地對他們說:『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祂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約13:10-11)。又如在晚餐中,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當時門徒除猶大外沒有一個人明白這話的意思。他們想,主是在說比喻的話。因此他們每個人都謙卑地省查自己的意念言行,看看有甚麼地方對主不忠實,或違背主的教訓,並都一一憂愁地問主說:『主,是我麼?』(太26:20-22)。在這一切事上都表明他們是乾淨的。(約15:3)
但猶大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幾乎受不得一點責備。在『逾越節前六日』,主和門徒在伯大尼西門家裏坐席時,馬利亞拿了一瓶貴重的香膏澆在主的頭上和腳上,猶大非常不滿,帶頭批評馬利亞太浪費了。弄得馬利亞很窘。主祗好出來為馬利亞講了些辯護的話。而猶大竟因此懷恨在心。當下就出去見祭司長,商議出賣耶穌的事,並接受了三十塊錢。(約12:1-8.可14:3-11.太26:6-16)。
由以上所述可見,猶大所以要出賣主,有兩方面的動機是明顯可見的:一是貪財的慾望,二是報復主的意念。但他並未想將主耶穌賣到死地,祗是想藉此給祂一個教訓,要祂今後尊重他一些。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方面動機,就是他始終還抱有強迫基督作王的野心。他多少還妄想通過此事,強迫基督作王。他妄想通過此事,強迫基督顯示神能拯救自己脫離敵人之手,同時也可藉此登上大衛的寶座。因他始終不相信基督真的會讓人捉拿祂,並定祂死罪的。當他對捉拿祂的人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祂,你們把祂拿住,牢牢靠靠帶去』時,他認為自己是在玩弄一種聰明的手法。他相信基督必會像祂過去多次一樣地從他們手中逃脫,而他卻可白白地獲得出賣主的三十塊錢。後來主被捉拿時所顯示的神能,使暴徒們都仆倒在地,似乎也證明了他的看法。但他沒有想到後來主耶穌竟毫不反抗地讓他們捉拿、審判、定了死罪,並忍受了他們的侮辱、折磨和毒打。於是他感到闖了大禍,並為此可怕後果而後悔莫及,陷於絕望,他感到從此身敗名裂,再無臉面做人,而他原有的野心奢望也都成了泡影。未來對他更是一片恐怖,於是走上自殺的絕路。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猶大為鑑戒,以其他愛主的門徒為榜樣,忠心跟從為我們受審、遭難、被釘十架的救主,直到主再來!(參歷代願望730-733頁) * 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