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題 猶大國的被擄
但以理書第一章的內容可以分為三段:(一)猶大國的被擄:1-4節。(二)被擄青少年在飲食上所受的考驗:5-16節。(三)三年的教育和結果:17-21節。現在就按照這一自然順序,逐段研究和默想。現在先來看第一段,猶大國的被擄:
但以理書1:1-4 記載說:『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上帝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裏,放在他神的庫中。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毘拿,從以色列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裏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語言。』
被擄的時間
首先要注意的,這次尼布甲尼撒王圍攻聖城的時間是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按耶利米書記載,尼王是在『約雅敬第四年』開始征服猶大和各國的(耶25:1-11.46:2)。這兩個似乎不同的記載並不矛盾。現在解經家一般都認為但以理是按照巴比倫計算王位年代的方法,來記載國王在位年代的:即把舊王去世、新王登基的那一年,算作舊王在位的末一年;而把新王登基後的第二年,稱作新王在位的第一年。於是但以理所說的在位第一年,便等於巴勒斯坦計算方法的在位第二年,而但以理所說的在位第三年,便等於巴勒斯坦計算方法的在位第四年。因此就和耶利米書的記載沒有矛盾了。(參SDA聖經註釋第四卷747頁)
這次圍攻聖城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05 年。大約在605年春季,身體不適的父王那布普拉撒,派遣尼布甲尼撒率領大軍,前去攻打據守在幼發拉底河旁卡其米希的埃及軍隊。尼王打敗了他們,迫使他們逃到哈瑪斯,又在第二次戰爭中完全擊潰了他們。於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完全落入尼王手中。尼王攻入了耶路撒冷,迫使約雅敬王解除和埃及的盟約,效忠於巴比倫國,拿去了聖殿中的部分器皿,並帶走了一些王室貴冑的青年(包括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內),作為人質。由於得到父王在605 年
以上看法主要是根據公元前第三世紀巴比倫的祭司伯羅撒斯(BEROSUS)所寫的一段歷史,後由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家約瑟夫引用了它,說:『他的父王尼坡普拉色,聽見那負責埃及、敘利亞及腓尼基的省長背叛,……差遣他去攻打叛軍。尼布甲尼撒在卡其米許與後者交戰並獲勝,並將該地區重入巴比倫的統治之下。此時,他的父王剛好病死在巴比倫城。……不久他得到父王去世的通知,就將埃及與其它國家的事安排好,那些俘擄──猶太人、腓尼基人、敘利亞人並那些埃及人──交給他的幾個朋友,命令將他們與大軍並各種戰利品一同帶到巴比倫,而他自己則帶著小部分隨從,橫越沙漠回到巴比倫。』
另外,考古學家發掘出一塊楔形文字的泥版,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裏,上面記載了巴比倫的編年史:『王太子尼布甲尼撒……將大軍開到幼發拉底河岸的卡其米許,過河攻擊在卡其米許的埃及軍隊。他將他們擊敗,……那時尼布甲尼撒征服了哈地全境(敘利亞及巴勒斯坦全境)。尼坡普拉色作巴比倫王二十一年,亞筆月八日(主前 605年
另外,關於但以理等被擄的年代,聖經手冊上提到另外一種看法,和上述伯羅撒斯的說法有點不同,也值得參考:公元前『609 年,尼布甲尼撒成為父軍之元帥。西侵時,自埃及手中奪得巴勒斯坦的統治權(606年),將一部份猶太人擄至巴比倫,但以理即在其中。同年(606年),尼布甲尼撒與其父共同視政,604年正式為王。……次年(605年),在迦基米施戰役中擊敗埃及。』(海萊博士著聖經手冊249-250頁)。
上述這次猶大人的被擄,也是屬於猶大國第一次遭到巴比倫王的擄掠。根據聖經別處的記載可知,猶大國此後還多次遭到巴比倫王的擄掠,甚至後來聖殿也被完全焚毀。如公元前599 年,也就是尼王在位第七年,被擄去猶大人3023名。(耶52:28)。次年598 年又被擄去猶大王約雅敬和一萬臣民等。(王下24:11-16. 代下36:9-10)。在這次被擄的人中有先知以西結以及末底改、以斯帖的祖先。(結1:2.40:1. 斯2:5)。公元前588
年也就是尼王在位十七年,西底家第九年,聖城開始被圍困。(王下25:1.耶39:1.52:4)。次年587年又被尼王擄去832人(耶52:29)。586年也就是尼王十九年,城被攻破,西底家被捉拿,(王下25:2-7. 耶39:2-10.52:5-11.結12:13)。接著聖殿和王宮被焚毀,城牆被拆除,部分猶大人被殺和被擄。(王下25:8-21.耶52:12-27.39:8-9)。以後於公元前582 年,也就是尼王23年,又被擄去猶大人745 名。(耶52:30)。(以上資料參看林思翰姜和從光所著《但以理之研》22-23頁)。至於北方以色列國則早在公元前721年,就已被亞述帝國所滅亡。
被擄的原因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猶大國被擄的原因。這次猶大國的被擄,顯然是出於上帝聖手的許可。正如先知在聖靈的默示下所說:『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上帝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這裏的『交付他手』(也就是交付尼王的手)的意思是:主不再保護猶大國,容讓猶大國被尼王擄掠。這絕不是說主吩咐尼王來侵略他們。對尼王侵略猶大國和別國的罪,上帝以後還是要降罰的。
至於上帝所以要在這裏採取『激將』的說法,所謂將他們交付尼王之手,是為了加深他們自知有罪的感覺,並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罪惡的深重。
上帝這樣的說法也顯明了祂心中慈憐、悲痛而不得不給予管教、懲罰的心情,在祂仁慈的心中看來,在祂的子民身上撤去保護,也就等於是將他們交付仇敵的手。
同時,上帝這樣的說法也包含有安慰的信息,顯明上帝擁有無上的權能。他們所以會被擄掠,是通過了上帝的允許。他們被擄後的情況也仍在上帝的掌管中。他們以後固然是身處在尼王的手下,但他們更是身處在上帝的手掌中。他們唯一的安全、保障和復興,仍在於悔改、尋求、依靠、遵從上帝。
那麼上帝為甚麼容讓猶大國,甚至容讓祂的聖殿,遭受巴比倫國的擄掠,甚至毀滅呢?上帝所以容讓猶大國被擄掠,所以容許責打、管教、懲罰臨到祂子民身上,是由於猶大國全國也如先前的以色列國一樣,不斷犯罪、背道而又不肯悔改,並完全偏離了上帝對他們所定的神聖旨意。
原來上帝為祂選民所定的旨意是極其偉大、神聖、美好的。上帝從世上萬民中特選他們作自己的子民,是要他們歸祂『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從而在天下萬民中宣揚上帝的救恩,傳佈祂的律法,引領萬民一同歸向、事奉、敬拜真神。(出19:5,6.創22:17-18.28:14)。然而他們卻完全偏離了上帝為他們所定的旨意。他們一面經常犯罪作惡,欺壓孤兒寡婦,剝削窮人,流無辜人的血,犯淫亂的罪,敬拜外邦的假神偶像,干犯聖安息日,違背上帝的律法;而另一面卻還自以為是上帝的子民,經常誇耀自己的聖殿,在殿中進行徒具形式的禮儀和敬拜。(但9:8-11.耶17:21-27. 7:1-34)。而對上帝所差來的僕人眾先知一次又一次的責備、勸告,卻硬著心腸不肯聽從。特別是上帝藉先知耶利米一次又一次不斷勸猶大王和臣民,不要反叛巴比倫王,就不致再被擄掠,而被擄的百姓七十年後也必歸回本國,重建耶路撒冷。他們不但不聽勸,反而折磨、苦害,甚至要殺死耶利米。終至於上帝為了挽救他們,不得不採取最嚴厲的措施,容讓外邦帝國來征服、擄掠他們,並使他們分散在列邦中,或許他們在苦難中能清醒過來,覺悟自己的罪,而悔改尋求上帝。(耶25:1-11)。果然後來『在被擄的人身上,有許多人悔改了他們的愆尤,並且在被擄之地尋求上帝,又宣傳真理的知識。……』這樣上帝的旨意又得以成就在他們身上。(證言卷五原文第455頁)
猶太人的這一切被擄的經歷,對我們末後時代普世的老底嘉教會也有著同樣嚴肅的教訓。因我們末後老底嘉時代的教會也是嚴重的不冷不熱,卻還自以為富足,實際上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5,17)。這種靈性情況若不改變,聖靈晚雨就不可能沛降(珥2:28-32),傳道救靈的使命也不可能完成。(太24:14.啟14:6-12)。因此,上帝為了改變我們老底嘉時代教會的長期以來而日益加重的靈性衰退的情況,最後也不得不容許『責備』『管教』『火煉』並『吐出去』的大搖動的考驗,或先或後的臨到祂普世各國的老底嘉教會,以促使他們奮發熱心,深切悔改,向主買『火煉的金子』『白衣』和『眼藥』,並將一切僱工、閒雜人和所有不肯悔改發熱心的人吐出去。這樣就必能使上帝的餘民加速作好靈性的準備,接受聖靈晚雨的澆灌,完成傳道救靈的使命,迎見基督的復臨!(啟3:14-22.可參看教會證言精選第一輯「大搖動」一章)。
被擄的情況
最後我們來看看這次猶大國被擄的情況以及對我們的教訓:
首先上帝將『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尼王之手,讓他『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裏,放在他神的庫中。』這對上帝的聖名顯然是一種極大的羞辱,然而上帝似乎寧願暫時忍受這種羞辱,為要給祂選民一個最嚴肅的管教和教訓。其實他們早就更嚴重的羞辱上帝的聖名了。他們一面自稱是上帝的子民,一面卻犯罪、作孽、干犯上帝的律法,褻瀆上帝的聖名;他們一面給巴力燒香,隨從別神,一面又來到聖殿中敬拜上帝,褻瀆上帝的殿。(耶7:1-11)。他們表面上似乎很重視上帝的殿,實質上心中卻厭棄上帝的殿。因此上帝也就容讓祂的殿遭到尼王的擄掠,直到毀滅,這樣,好促使祂的子民在國亡、殿毀、被擄、遭難的情況下,猛然醒悟,而重新悔改,熱心尋求主。
這次猶大國被擄的第二個情況是:尼王吩咐太監長『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擄走了一部分優秀的青少年人。中文聖經所謂『帶進幾個人來』,原文中沒有說『幾個』,也可能是幾十個或上百個。包括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在內。尼王帶走他們既是作為人質,也是為要培養、使用他們,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使他們以後『能侍立在王宮裏』。這也是作為帝國懷柔政策的一部分。這對猶大國的王室貴冑是一種嚴重的懲罰和管教;對被帶去的青年也是一種管教和挽救;對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則主要是一種火煉、考驗和新的呼召,為要將他們磨煉得更純潔,更堅強,使他們能在巴比倫宮殿中為上帝作出光輝的見證!
上述猶大國被擄的經歷,對我們末後老底嘉時代普世教會也有著同樣嚴肅教訓。如果老底嘉教會仍是長期不冷不熱,又不肯悔改發熱心,如果我們仍是輕忽所得的重大的真理亮光和寶貴的預言之靈教訓,又不重視各種聚會、唱詩、禱告、肢體交通和為主作工的自由權利。那麼,主也會或早或遲地容讓這一切真理的的財寶和寶貴的權利被剝奪。如果老底嘉教會仍是盲目自滿、自以為富足,那麼主也會容讓他們被『擄掠』,經受責備、管教和火煉的『大搖動』的經歷,好使他們知道自己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從而能到主面前深切悔改,奮發熱心,並向主買『火煉的金子』『白衣』和『眼藥』。
例如過去各教會就曾經歷了這種責備、管教、試煉和吐出去的『大搖動』的經歷。那時,各地雖有不少教會和教會的機構、醫院、學校,但其中真正重生和獻身的傳道人、職工、教師和學生卻很少。甚至許多教友也是如此。更嚴重的是教會機構中還攙雜了不少僱工和名利之徒。以致教會的好多傳道工作和聖工活動流於形式,聖日的崇拜聚會也是缺少屬靈的生氣。參加禱告聚會的人更是稀少,甚至寥寥無幾。
而另一方面,在已經重生、獻身的傳道人、教會職工和信徒中,也表現出種種不同程度的軟弱情況。例如靈性追求上的不冷不熱,真理研究上的不深不透,品格成聖上的鬆懈緩慢,傳道聖工上的軟弱無力,不熱心參加各種屬靈聚會,不忠心為主作救靈聖工;或是在靈性、品格上的軟弱和缺欠,在上帝誡命和耶穌真道遵守上的不完全,對弟兄姐妹的缺乏愛心,對救靈聖工的漠不關心,在個人禱告、讀經上的軟弱無力,在家庭聚會上的疏忽停頓;或是被今生的思慮,世界的迷惑,各樣的軟弱和膽怯所困擾等等。這一切軟弱和罪愆也都是包括在主所責備我們的不冷不熱的情況內。
末後老底嘉時代的教會不但是不冷不熱的,而且還是盲目自滿、驕傲自負的。例如各教會有許多神學院,自以為擁有空前豐富或比較多的神學知識,實際上他們的信仰已經被許多似是而非的懷疑不信的新派神學知識所敗壞,連好些比較保守的神學院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同時,種種似是而非的謬道也混雜其間。甚至連少數原本信仰純正的神學院,也受到了某些嚴重錯謬的影響。有許多神學生,或傳道人,自以為從這些神學院中畢業出來,甚至取得了神學碩士、博士的頭銜,然而實際上他們究竟是否已經重生,是否有個人的靈修生活還成問題,他們還缺少牧養羊群、傳揚福音的基本資格和能力。我們教會的神學院或研究社,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類似問題。正如主所指責的,自以為富足,實質上卻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又如各教會都以他們不完全的含有錯誤的神學觀點和教義信仰誇口。我們教會中也有不少人經常以我們所領受的純正而全備的聖經真理系統而驕傲自滿。確實,歷代宗教改革家們,復臨運動的傳道人,和我們教會的先賢們(他們原先都是基督教各公會、各教派的忠心愛主的傳道人,他們甘願放下各自教派的偏見,在聖靈的引導下,共同查考研究聖經,終於『在真道上同歸於一』),他們從主所領受並交託於我們的純正而全備的真理系統,以及預言之靈訓示,真是極其重大而寶貴的。但我們之中又有多少人實際上真正地從主面前,由聖經中領受了這份寶貴的真理遺產呢?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進入了這些真理,並還加以發揚光大呢?又有多少人真正被這些真理所聖化、所火熱、所激動了呢?甚至還有個別少數人,自以為讀了一些神學知識,得了一些學位,竟飄飄然了,自以為比預言之靈還要正確。實質上,他們對聖經上的一些基本要道還搞不清楚,他們根本就沒有在研究聖經上化過真實的工夫,甚至他們是否有真實重生的經驗都成疑問。這樣的人又怎配在教會中擔任要職呢?
由於教會和教會的機構、醫院、學校中充斥了許多沒有真正重生和獻身的傳道人、職工、教師、學生和信徒,而已經重生和獻身的上帝僕人和子民也大都處在不冷不熱的情況中;又由於許多人還自以為『富足』,實質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以致主不得不容讓責備、管教、火煉和大搖動臨到祂的教會。在長時期的管教、火煉中,許多僱工、閒雜人和不願悔改的人都被淘汰了,許多弟兄姐妹都真實醒悟了,迫切感到需要尋求主了,感到如饑如渴需要主的話語了,感到家庭聚會的重要和寶貴了。主的僕人也在烈火的考驗中經受了試煉,而變得更純潔、更堅強、更熱心,更有能力了。正如主對祂的僕人和子民所作的勸勉:『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正由於各教會經歷了管教、火煉、吐出去的大搖動的經歷,以致才出現了這些年來在各地的靈性復興和聖工興旺的景象。
雖然這樣,各地聖工中存在的問題仍不少。許多地方莊稼多,工人少;好多地方羊群還沒有牧人;混亂、錯謬的道理正在不少地方泛濫;有些地方派性分裂的活動也很嚴重。天國福音和三天使警告還遠未能傳遍全國各地。
我們實在需要在主面前更加奮發熱心,深切悔改,懇切禱告,深入研究聖經真道和但以理、啟示錄的預言信息,默想主的話語,靠主力求成聖,熱切為主作工,更要彼此相愛,合而為一,同心合意懇求聖靈晚雨的沛降,從而能將天國福音和三天使的信息迅速傳遍天下,完成末後傳道救靈的大工,得勝最後空前的考驗,迎見主的復臨! * 路光 *
附錄:傳道良助中的教導
懷愛倫在1892年出版的『傳道良助』(Gosper Workers)一書中教導本會的同工同道說:
『有許多人說本會傳道人在講道之時,只注重律法,不注重耶穌。這種話雖不是十分真實,然而他們說這樣的話,豈是毫無緣故的嗎?那站在講臺上的人,豈不是有些人對於上帝的事物還沒有真實的經驗嗎?豈不是有些人還沒有接受基督的義嗎?本會許多傳道人只是單單照例說教,用辯論的方式講解題目,幾乎不提救贖主的救人能力。他們的見證缺少基督救人的寶血。他們的祭物相當於該隱的祭物。他把地裏的土産獻給主,這土産原是上帝可以悅納的。這些土産雖是極好;但却缺少祭物的功能,就是那代表基督寶血之羔羊的血。那不含基督在內的講道也是如此。這樣的講道不能刺透人心,不會引人發問說,我當怎樣行才能得救呢?
在一切號稱基督徒的人中,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人應當居先將基督高舉在世人面前。傳揚第三位天使的信息,是要宣講安息日的真理。這種以及包括在此信息之內的其它真理,都應該傳揚,但那最引人注意的中心就是耶穌基督,切切不可遺漏。在基督的十字架那裏,慈愛和真理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應當引領罪人仰望髑髏地,存著小孩子天真純樸的信心,信靠救主的功勞,接受祂的義,相信祂的慈悲。』(《傳道良助》三十章156-157頁)
又說:『我們若願有第三位天使信息的精神與能力,就必將律法和福音一起傳揚,因爲這兩樣原是幷行的。』『我們所傳信息的要點,不單是上帝的誡命,也當有耶穌的真道(按原文也可譯爲耶穌的信仰,懷愛倫解釋是指主的救恩說的)。』(第三十章傳揚基督161,162頁)
另一章又說:『傳道人應當宣講先知確實的預言,作爲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仰的基礎。應當仔細研究但以理和啓示錄的預言,幷使之與以下的話相連:「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二十八章務要傳道148頁)。
懷愛倫還講到,不但在傳揚三天使信息和但以理啓示錄預言時,應當將律法和福音一起傳揚,應當高舉基督爲世人的救主,而在我們每一次的查考聖經要道,講道、禱告和唱詩中,也應當這樣,才能吸引萬人來歸向祂(約12:32)。讓我們繼續引錄懷愛倫在傳道良助一書中的論述:
『基督恩典的財寶已經借著上帝的愛,在教會和世人面前顯現了。「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這樣的愛使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爲我們死,這真是何等的奇妙無窮啊!……
上帝教會中有些傳道人,太易任性去斥責罪人,以致把天父犧牲聖子爲世人代死的大愛埋沒在背後。真理的教師應當使罪人明白上帝究竟是怎樣的上帝,他是一位「父親」,滿心渴望等候接待浪子的歸來,沒有發怒申斥他,乃是預備筵席歡迎他回來。唉,惟願我們都能學習主的方法去救人才好!』
『有些傳道人全用辯證的話講道,這是錯了。有的人聽了真理的理論,而佩服所提出來的證據,然而若把基督高舉爲世人的救主,那麽所撒的種子可能生長結實,榮耀上帝。然而往往傳道人沒有將髑髏地的十字架顯在人面前。有些聽衆也許是一生最後一次聽道的機會,這黃金似的機會一去便永不復得了。若是傳道人能把真理的理論與基督及其救贖之愛一同宣講出來,這些人也許就被引領歸主了。
世上渴望尋找來就基督之路的人,比我們所想到的還多。凡傳揚末次恩典信息的人。應當記著,要高舉基督爲罪人的避難所。有些傳道人以爲無需傳講悔改及信心的道理,他們認爲聽衆當已熟悉福音了,所以必須講些別的事,才能叫他們留心聽。然而可惜有許多人對於救恩的計劃,真是毫無所知。他們在這全然重要的題目上,實在需要多受教訓,過於其它別的題目。理論的講道是不可少的,爲要使人看出真理的鏈條,環環相接,節節聯絡,結合完整;然而在每次講道時,却不可不講基督幷祂被釘十字架的道理,作爲福音的基礎。』
『唉,但願我有口才,說出充滿能力的話,使那些在福音裏與我同工的人,受我所願他們受的感動。我的弟兄們哪,你們乃是在處理永生之道,在應付那能有最高發展的人心。基督被釘、基督復活、基督升到諸天之上,以及基督復臨,應當那樣軟化及充滿傳道人的心靈,使之歡樂,以致他能本著仁愛和懇切,向人們傳揚這些真理。這樣,耶穌就被表現出來,人就不再見那傳道人了。
你們這教導人的應當高舉耶穌,在講道、唱詩、祈禱上,都要高舉祂。要運用你全副的精力,向那模糊、惶惑、迷亡的人們指出「上帝的羔羊」。應當高舉那復活的救主,幷對凡聽的人說,來就那「愛我們,爲我們舍了自己」的主。(弗5:2)。應當把救恩的科學列爲每次講道的重心,幷作每首詩歌的主旨。每回祈求,也當將這事盡情的傾述出來。在你們所講的道中,不可另加別的來補充基督,因爲祂乃是上帝的智慧與能力。要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顯明耶穌是悔改之人的希望,相信之人的保障。要向那些苦難及絕望中的人,顯示平安的道路,指明救主的恩典和全備。』(傳道良助第三十章157, 158-159, 159-160頁)